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动物营养学——追记中国工程

来源:畜牧与饲料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追思】 春色未满,阴雨凄凄,3月31日上午9时,张子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作为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享年98岁的张子仪是我国动物

【追思】

春色未满,阴雨凄凄,3月31日上午9时,张子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作为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享年98岁的张子仪是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开拓者、中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养殖业的主要铺路人,为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科技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他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这样回忆:“张先生对科研非常严谨,每一个实验都要求反复,每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每一个特殊的数据都要追根究底。但同时他对科学的态度上又是开放而包容的。”

1952年10月,历时一年,克服种种障碍,已取得农学学士学位、正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研究生院攻读反刍动物营养学的张子仪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彼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在日本求学近11年的张子仪被聘为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他聚焦反刍动物微量元素缺乏症这一当时国际动物营养学前沿领域,学术上已崭露头角。

多年后,张子仪回忆,“从个人得失出发,即使继续留在国外,不过添个‘博士'头衔,社会地位、个人生活条件会好一点,但不可能有更大作为”。是祖国的召唤使他决定“重新设计自我,报效祖国”,“以慰或冤死敌狱或捐躯疆场的千百万同龄人在天之灵,此乃人生无悔之起步”。

归国后,他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技术员。1957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以下简称“畜牧所”)成立,自此,张子仪扎根畜牧所,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建设我国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万事开头难。1958年他首创了全国统一的饲料样品采集方案,制定了《暂行饲料分析方法》。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1969年11月,张子仪随畜牧所下放,在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农牧工作站工作了10年。这10年,他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关注国内外科研动态,千方百计抢救、保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的大量原始资料,并进行勘校、筛选,为我国早期饲料工业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设计提供了急需的第一手参数。

1979年,回到北京的张子仪持续开展动物营养与饲料价值评定研究,编制了《中国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表》《饲料工业原料标准》等系列标准,出版了《中国饲料学》等专著,主持或参加完成的饲料工业标准达到当时饲料工业标准总数的一半以上,结束了我国饲料工业“无标”生产的历史。

张子仪先后担任了全国畜禽营养研究会(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积极策划创办《中国动物营养学报》;提出了“中国饲料分类法及编码系统”,牵头创建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推动共建我国畜牧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乎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张子仪八十高龄仍率领三代科研工作者,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及配套国产酶试剂盒,在国内大型农牧企业和科研单位广泛推广,实现了饲料养分效价评定从“传统动物试验”到“实验室标准化”测定的转变;95岁时,他仍策划组织出版约1500万字的《中国畜牧饲料史料活页》,将毕生积累的畜牧资料数据公布于世。令他欣慰的是,中国饲料工业逐步壮大,自2011年以来,我国饲料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

张子仪一生十分注重知识更新,进入耄耋之年后,仍潜心钻研,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论断。如提出动物疫病防治要实现从“防重于治”到“防养并举”再到“养重于防”的转变,要打“持久战”;提出从“有啥喂啥”到“种啥喂啥”再到“喂啥种啥”的循环经济观,是主张“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学生回忆,他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苦口婆心地呼吁科学研究要敢于创新;要苦干、实干加巧干;要“洋为中用不唯洋,古为今用不泥古”;选题要急国民经济当务之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有“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意识等等。

如今,这些科学精神仍影响着我国一代代的动物营养学人。

(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畜牧与饲料科学》 网址: http://www.cmyslkxzz.cn/zonghexinwen/2022/0423/750.html



上一篇:饲料加点虾青素 储存期鸡蛋品质更稳定
下一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到惠民县何坊街道考察指

畜牧与饲料科学投稿 | 畜牧与饲料科学编辑部| 畜牧与饲料科学版面费 | 畜牧与饲料科学论文发表 | 畜牧与饲料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畜牧与饲料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